“欲筑室者,先治其基”。基层保密工作为保密管理延伸的末梢,而定密是做好保密管理的源头性工作,及时解密是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的客观要求。可见,基层单位的定密解密工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。

然而,不少基层机关单位存在随意定密、降密等乱象,不仅降低工作效率,增加了保密成本,拉长了保密战线,更给国家秘密带来安全隐患和工作上不必要的麻烦。
1
为凸显工作重要性 胡乱定密
A镇政府分管领导唐某在审核文件时,认为涉及的工作非常重要,将文件“确定”为“机密级国家秘密”。该镇政府网站维护人员叶某未经审批,擅自将文件上传至互联网。
事实上,根据有关规定,A镇并无相应的定密权限。经鉴定,该文件内容并不涉密。

“保密提醒”
“把不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,进行密级标注更安全”的错误认知,暴露了部分基层单位对保密法律法规认识不深、运用不当。这不但影响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,还有失秘密的严肃性与科学性。
2
为工作高效开展 擅自解密
某市住建局办公室干部小王,根据一份机密级通知起草该局相关文件时,为方便从非涉密内网传达,不依法派生定密,擅自将文件降为工作秘密。该局下属单位小孙收到文件后,也为图方便,将本单位相应文件擅自降为不涉密,在微信群传达部署。
案件发生后,小王、小孙均被给予政务记过处分。

“保密提醒”
对定密解密工作不了解、不熟悉,不采取有力措施及时防范,势必会造成安全隐患。
3
引用密件 派生定密不当
某学院见习人员张某起草某机密级专项工作落实方案时,大篇幅引用某涉密资料的内容,但未按要求定密,仅标注“内部资料、不予公开”,并通过了办公室秘书科科长王某的审核。此后,该学院教师郗某为图工作方便,擅自将该方案拍照后发送至微信群,造成泄密。
事件发生后,张某被给予组织处理,调离秘书科;其他责任人分别受到相应处理。

“保密提醒”
少数基层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存在侥幸心理,认为只要把因工作需要而派生的国家秘密文件标为“内部资料”就可以,也“安全”的。实则不然,定密不规范依然不利于保密,容易造成泄密后果。
几点建议与思考
加强学习保密法律法规、定密工作业务知识培训
新保密法,进一步完善了定密、解密制度,增强条文的周延性和实践中的可操作性。新保密法条例,对定密管理制度作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,给定密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、细致的指引。

组织相关基层干部相关培训,学习领会法律法规的内容,熟悉和掌握精准定密、规范解密程序,为保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。
落实主体责任 、提升保密管理水平
主要领导亲自抓,分管领导具体抓,精准选配保密干部,引领其学习与成长,促进基层保密干部业务精通,把定密等各项工作规范落实到位。

加强保密工作检查指导、筑牢基层单位保密屏障
加强对基层单位特别是保密要害部门的检查指导,一旦发现问题,及时指出,督促整改落实,确保涉密信息安全,推动基层单位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
此外,涉密文件不能儿戏,文稿定密仅仅是第一步,后续的涉密载体保管也要严格遵守,确保涉密文件不外泄。不将涉密文件、资料随意堆放在办公桌上,用后请及时将其放到符合保密等级的保密柜中。
